潛江鼓歌
潛江鼓歌亦名“鼓盆歌”,源于我國古老的“鼓盆陪喪”習俗。因用于民間喪葬出殯典禮,故又謂之“打喪鼓”,分“坐喪鼓”和“跳喪鼓”兩種表演形式。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。
相傳,戰國時莊子妻死,莊子“鼓盆而歌”,別人問他,他說:人死不能復生,來于塵土歸于塵土,應該高興的送別。喪禮鼓盆歌即本源于此。在以后的傳承演變中,“鼓盆”的娛樂成分漸漸淡化,發展定型為喪葬儀式上的一種打鼓說唱藝術。在潛江百姓人家,如家中有老人去逝,謂之白喜事,出殯前多請“鼓班歌師”上門,“打鼓鬧喪”,以圖熱鬧吉祥。
潛江民間喪鼓班子帶著一面中型大小的鼓,應喪戶之請上門表演,鼓面多繪有太極八卦圖案。喪鼓藝人先在喪戶堂前擺香案,供莊子神位,將鼓置于一只盆上,師傅點燃一束草紙,在鼓面上舞動草紙畫符念咒,禮畢,兩支鼓槌擊鼓發聲,表演開始。唱腔調式多配合鼓點唱數板,平板、敲板、哭腔亦多見唱詞以七言句式為主,雜以三言、五言等,多用方言襯字,通俗押韻,朗朗上口。唱段分四句、三句半、五
句半和雜言,在整齊中有參差,以形成抑揚婉轉的演唱效果。潛江鼓歌表演程序一般為:啟鼓開堂,唱開路歌,內容多演繹中華五千年興亡史。中間環節有勸亡、敬酒、頌德、哭靈、轉鼓、講古、送神等,由歌師們互唱散歌,或一唱眾和,或相互對唱。表演環環相扣,從傍晚到次晨,通宵達旦。天亮時煞鼓。潛江鼓歌曲目豐富,多為藝人手抄傳唱,也有“倚聲填詞”的即興表演。
潛江鼓歌的音樂及唱腔融入了大量民歌和民間小調音樂元素,音韻婉轉悠揚,悅耳動聽,對本土花鼓戲和皮影戲的唱腔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唱詞多用方言俚語,注重修辭,俏皮而有文學性,韻律和諧而富于音樂美。潛江鼓歌與民間喪葬習俗密切相關,其千年傳承的獨特的說唱藝術自成體系。深厚的楚文化淵源與地方風俗的滋養,使潛江鼓歌具有民俗學、音樂學、社會倫理學和生命哲學等等多方面的價值內涵。

潛江民間喪鼓班子帶著一面中型大小的鼓,應喪戶之請上門表演,鼓面多繪有太極八卦圖案。喪鼓藝人先在喪戶堂前擺香案,供莊子神位,將鼓置于一只盆上,師傅點燃一束草紙,在鼓面上舞動草紙畫符念咒,禮畢,兩支鼓槌擊鼓發聲,表演開始。唱腔調式多配合鼓點唱數板,平板、敲板、哭腔亦多見唱詞以七言句式為主,雜以三言、五言等,多用方言襯字,通俗押韻,朗朗上口。唱段分四句、三句半、五
句半和雜言,在整齊中有參差,以形成抑揚婉轉的演唱效果。潛江鼓歌表演程序一般為:啟鼓開堂,唱開路歌,內容多演繹中華五千年興亡史。中間環節有勸亡、敬酒、頌德、哭靈、轉鼓、講古、送神等,由歌師們互唱散歌,或一唱眾和,或相互對唱。表演環環相扣,從傍晚到次晨,通宵達旦。天亮時煞鼓。潛江鼓歌曲目豐富,多為藝人手抄傳唱,也有“倚聲填詞”的即興表演。
潛江鼓歌的音樂及唱腔融入了大量民歌和民間小調音樂元素,音韻婉轉悠揚,悅耳動聽,對本土花鼓戲和皮影戲的唱腔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唱詞多用方言俚語,注重修辭,俏皮而有文學性,韻律和諧而富于音樂美。潛江鼓歌與民間喪葬習俗密切相關,其千年傳承的獨特的說唱藝術自成體系。深厚的楚文化淵源與地方風俗的滋養,使潛江鼓歌具有民俗學、音樂學、社會倫理學和生命哲學等等多方面的價值內涵。
2025-02-15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