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“新”逐“質”潛潮涌動!激活科技創新“強磁場”
一年春作首。早春時節,萬物復蘇,展露蓬勃生機,科技創新正激活全市“一池春水”。
從實驗室里的潛心鉆研,到生產線的智能升級,再到產業園區內的協同共創,優秀人才扎根潛江,創新成果不斷涌現,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在這片水鄉熱土不斷萌芽、長出新葉。
科技成果“落地生金”
走進位于澤口街道的潛江方圓鈦白有限公司,年后生產正一片火熱,全力沖刺“開門紅”。
“去年,公司產能第一次突破了9萬噸,單月銷售額最高達到1億元,全年銷售額更是首次突破10億元。”潛江方圓鈦白有限公司首席研發工程師肖棟高興地說,多項指標刷新“歷史紀錄”,正是得益于企業在科研創新上的不斷投入。
近年來,該公司通過招攬大量高層次人才,開展技術攻關,向內挖潛,在檢測、應用和研發等多個領域實現了全方位提升,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。截至目前,該公司共申報專利22件,其中發明專利8件、實用新型專利14件;授權發明專利1件。
“像生產鈦白粉的過程中,會產生一種副廢產品——稀酸水,這種廢液具有強酸性,不僅會腐蝕生產設備,加速生產線老化,還要讓企業花費不少資金進行處理,是整個鈦白粉行業十分頭疼的問題。”肖棟告訴記者,近3年來,他們持續就副廢產品綜合利用開展集中攻關,成功研發了新技術,并在今年1月開始設備試運行。
肖棟給記者算了筆賬,這項技術落地不僅給企業環保生產帶來了保證,更節約了運行成本,每噸產品可以降本300元到400元。
科技創新賦能企業發展,實現了“1+1>2”的跳躍。
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去年以來,我市大力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,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“雙倍增”計劃,推動企業活力充分迸發、創新源泉充分涌流。
支持企業在綠色化工、光電子信息、蝦-稻等領域獲批省級科技項目20個,申報發明專利80余件。2024年,我市81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,凈增51家,總數達200家,同比增長34.23%。
眼下,春潮涌動的潛江,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正向企業聚集,做強創新主體生力軍。
產業“卡脖子”難題“破冰”
寒冬,本是小龍蝦筑洞冬眠的時候。可今年,我市首次大規模開啟冬捕,“潛江龍蝦”破冰上岸,被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。
作為全國小龍蝦產業第一大省,湖北小龍蝦產量占全國總量的39%。2023年,省委、省政府著眼做強產業鏈、拓展品牌鏈、提升價值鏈,出臺“蝦十條”,并賦予“潛江龍蝦”全省打樣之責。
如何扛起全省責任,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,潛江小龍蝦產業的核心密碼在于創新。
為從源頭解決“潛江龍蝦”季節性供應缺口問題,潛江率先開展“四季有蝦”核心技術攻關。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,創新池塘精養、溫棚土池和工廠化養殖等小龍蝦特色養殖模式,讓小龍蝦在冬季開捕成為現實。
目前,潛江“四季有蝦”池塘精養模式養殖面積1.4萬畝,畝平增收5000元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。
科技創新,不僅為優勢產業扎穩了根基,也為傳統產業注入了鮮活動力。
作為傳統石化產業代表,近年來,金澳科技(湖北)化工有限公司一直積極推進綠色化工轉型發展,引入多項新技術和新設備,對生產工藝進行全面改造。
該公司在全國率先使用95%以上熱效率的高效加熱爐技術,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。同時,引入低溫熱回收產蒸汽技術,將原本浪費的低溫熱能轉化為有用的蒸汽,進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率。此外,高效保溫技術應用大幅降低管路熱損失,確保了能源的有效利用。
這些新技術的引入和使用,讓企業實現蒸汽副產平衡、氫氣副產平衡和燃料副產平衡,從而大幅降低能耗。
當前,該公司正大力推進“減油增化增特”行動,延伸發展工程塑料、合成橡膠、高性能纖維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產品,推動實現“油頭”“化身”走向“精化尾”。目前,投資60億元的油品升級深加工改造項目已正式投產。
“直觀感受到了綠色轉型的好處,也更加堅定了綠色發展的信心。”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。
今年,我市將持續以科技為支撐,加快推動綠色化工、蝦-稻、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,培育發展光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,超前部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,構建具有潛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。
科技生態有“智”更有“質”
樹大可參天,離不開肥沃的水土;創新趨繁盛,得益于優良的生態。
去年,省委指出,建設以“用”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,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、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重要舉措。
按照“三網一包”的工作思路,大力宣傳推廣“天網”平臺,積極引導企業入駐、對接需求。截至目前,“天網”平臺潛江專區共入駐科創企業1051家、服務機構10家,上線科創需求1801項,成功對接科創需求364項。
走進潛半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種苗實驗室,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培育工作。新培育出的潛半夏7號正在進行大面積的快繁工作,且正在申報國家級DUS品種測試認定。
“有了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,我們的研發工作進展迅速。”該公司負責人由衷地說。
去年,該公司因重大土傳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難題,在科創供應鏈“天網”平臺上發布“求助”。不到一個月,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胡洪濤研究員團隊開始對接,雙方達成合作協議。
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:“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上門與我們共同研發,技術難題逐一破解,現在新技術已經研發成功,今年已實現批量生產。”
政府負責“陽光雨露”,企業負責“茁壯成長”。一直以來,我市著力既做企業負擔“減法”,又做政策供給“加法”,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,激活了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。
我市始終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,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優化創新資源配置,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,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,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、研發投入、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。
落實《潛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若干措施(試行)》政策,兌現科技成果轉化、高企認定、科創平臺建設等各類獎勵和補助資金2000余萬元,惠及科技創新主體100余家。
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如今,我市創新活力競相迸發,創新成果不斷涌現,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縣(市)的腳步更快,動力更穩。
以科技創新之力,潛江揚帆新征程,沖刺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目標的信心更足、決心更強!
從實驗室里的潛心鉆研,到生產線的智能升級,再到產業園區內的協同共創,優秀人才扎根潛江,創新成果不斷涌現,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在這片水鄉熱土不斷萌芽、長出新葉。
科技成果“落地生金”
走進位于澤口街道的潛江方圓鈦白有限公司,年后生產正一片火熱,全力沖刺“開門紅”。
“去年,公司產能第一次突破了9萬噸,單月銷售額最高達到1億元,全年銷售額更是首次突破10億元。”潛江方圓鈦白有限公司首席研發工程師肖棟高興地說,多項指標刷新“歷史紀錄”,正是得益于企業在科研創新上的不斷投入。

“像生產鈦白粉的過程中,會產生一種副廢產品——稀酸水,這種廢液具有強酸性,不僅會腐蝕生產設備,加速生產線老化,還要讓企業花費不少資金進行處理,是整個鈦白粉行業十分頭疼的問題。”肖棟告訴記者,近3年來,他們持續就副廢產品綜合利用開展集中攻關,成功研發了新技術,并在今年1月開始設備試運行。
肖棟給記者算了筆賬,這項技術落地不僅給企業環保生產帶來了保證,更節約了運行成本,每噸產品可以降本300元到400元。
科技創新賦能企業發展,實現了“1+1>2”的跳躍。
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去年以來,我市大力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,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“雙倍增”計劃,推動企業活力充分迸發、創新源泉充分涌流。
支持企業在綠色化工、光電子信息、蝦-稻等領域獲批省級科技項目20個,申報發明專利80余件。2024年,我市81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,凈增51家,總數達200家,同比增長34.23%。
眼下,春潮涌動的潛江,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正向企業聚集,做強創新主體生力軍。
產業“卡脖子”難題“破冰”
寒冬,本是小龍蝦筑洞冬眠的時候。可今年,我市首次大規模開啟冬捕,“潛江龍蝦”破冰上岸,被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。
作為全國小龍蝦產業第一大省,湖北小龍蝦產量占全國總量的39%。2023年,省委、省政府著眼做強產業鏈、拓展品牌鏈、提升價值鏈,出臺“蝦十條”,并賦予“潛江龍蝦”全省打樣之責。
如何扛起全省責任,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,潛江小龍蝦產業的核心密碼在于創新。
為從源頭解決“潛江龍蝦”季節性供應缺口問題,潛江率先開展“四季有蝦”核心技術攻關。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,創新池塘精養、溫棚土池和工廠化養殖等小龍蝦特色養殖模式,讓小龍蝦在冬季開捕成為現實。
目前,潛江“四季有蝦”池塘精養模式養殖面積1.4萬畝,畝平增收5000元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。
科技創新,不僅為優勢產業扎穩了根基,也為傳統產業注入了鮮活動力。
作為傳統石化產業代表,近年來,金澳科技(湖北)化工有限公司一直積極推進綠色化工轉型發展,引入多項新技術和新設備,對生產工藝進行全面改造。
該公司在全國率先使用95%以上熱效率的高效加熱爐技術,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。同時,引入低溫熱回收產蒸汽技術,將原本浪費的低溫熱能轉化為有用的蒸汽,進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率。此外,高效保溫技術應用大幅降低管路熱損失,確保了能源的有效利用。
這些新技術的引入和使用,讓企業實現蒸汽副產平衡、氫氣副產平衡和燃料副產平衡,從而大幅降低能耗。
當前,該公司正大力推進“減油增化增特”行動,延伸發展工程塑料、合成橡膠、高性能纖維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產品,推動實現“油頭”“化身”走向“精化尾”。目前,投資60億元的油品升級深加工改造項目已正式投產。
“直觀感受到了綠色轉型的好處,也更加堅定了綠色發展的信心。”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。
今年,我市將持續以科技為支撐,加快推動綠色化工、蝦-稻、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,培育發展光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,超前部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,構建具有潛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。
科技生態有“智”更有“質”
樹大可參天,離不開肥沃的水土;創新趨繁盛,得益于優良的生態。
去年,省委指出,建設以“用”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,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、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重要舉措。
按照“三網一包”的工作思路,大力宣傳推廣“天網”平臺,積極引導企業入駐、對接需求。截至目前,“天網”平臺潛江專區共入駐科創企業1051家、服務機構10家,上線科創需求1801項,成功對接科創需求364項。
走進潛半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種苗實驗室,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培育工作。新培育出的潛半夏7號正在進行大面積的快繁工作,且正在申報國家級DUS品種測試認定。
“有了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,我們的研發工作進展迅速。”該公司負責人由衷地說。
去年,該公司因重大土傳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難題,在科創供應鏈“天網”平臺上發布“求助”。不到一個月,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胡洪濤研究員團隊開始對接,雙方達成合作協議。
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:“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上門與我們共同研發,技術難題逐一破解,現在新技術已經研發成功,今年已實現批量生產。”
政府負責“陽光雨露”,企業負責“茁壯成長”。一直以來,我市著力既做企業負擔“減法”,又做政策供給“加法”,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,激活了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。
我市始終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,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優化創新資源配置,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,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,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、研發投入、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。
落實《潛江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若干措施(試行)》政策,兌現科技成果轉化、高企認定、科創平臺建設等各類獎勵和補助資金2000余萬元,惠及科技創新主體100余家。
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如今,我市創新活力競相迸發,創新成果不斷涌現,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縣(市)的腳步更快,動力更穩。
以科技創新之力,潛江揚帆新征程,沖刺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目標的信心更足、決心更強!
2025-02-21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