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技能人才迎來“黃金時代”
從業30余年,精通20余種機載雷達維修,凌云科技集團雷達修理工付旭東去年獲評為“首席技師”,享受與企業高管同等待遇。
“過去干到高級工就到頭了,如今‘新八級工’讓我們更有獲得感了!我是‘產改’政策的直接受益者。”付旭東感慨道。
作為全國制造業版圖上的重要一極,湖北千萬產業工人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。
自2017年湖北率先在全國出臺省級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(以下簡稱“產改”)實施方案以來,這場關乎制造強省根基的攻堅戰已持續八年。
2024年3月,全省產改宜昌現場會召開,開啟深化產改新篇章。會上明確,選取17個產業工人集中的縣(市、區)和20家重點企業作為試點,用一年時間開展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提升試點,為全省“產改”探索新路徑。
改革的火花在車間一線迸發,產業工人加速蛻變成長。數據為證:過去一年,通過試點帶動全省新增技能人才近35萬人。
“唱響技能培訓和競賽、技能等級評定、能級工資集體協商‘三步曲’,提升技能培訓覆蓋率、技能等級認定率、能級工資協商覆蓋率‘三比率’,激發廣大產業工人建功立業的內生動力,為湖北支點建設提供堅實支撐。”省總工會主要負責人表示。
企業自評激活成長密碼,一紙證書不再山高水遠
去年以來,聚焦“51020”現代產業體系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,省總工會走訪多家省直廳局,深入基層和企業開展“解剖麻雀”式專項調研。
破局,從體制機制創新開始。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技能提升通道不暢、技能等級評定機構總量不足等堵點,省總工會聯合省人社廳,構建“工會+人社”協同機制,合力破解難題。
去年以來,新增116家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,發布50個緊缺工種目錄,17個試點地區率先建立“域內自主評定、域內一體通認、域內規范管理”新機制,讓技能人才在車間實現階梯式成長。
江陵縣,是全省17個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提升試點縣之一。短短一年,全縣具備技能等級自主認定資質的企業從3家增至16家,企業和職工雙雙受益。
走進華魯恒升(荊州)有限公司的培訓車間,鉗工向志強正專注操作設備。這名“00后”小伙畢業于四川輕化工大學,剛入職便趕上了公司組織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。
“過去考證要跨省奔波,如今車間就是考場!”他感慨道。
華魯恒升(荊州)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屬國資企業子公司,主要從事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生產。現有職工1500多人,其中技能人員占比超90%。過去,職工培訓和考試需要往返山東德州總部,耗時耗力,增加運營成本。
去年10月,在江陵縣總工會和縣人社局的指導下,企業成功獲得化工總控、鉗工、電工等7個工種的技能等級自主認定資質。
“把技能人才評價權交給企業,激發企業育才用才的內生動力。”江陵縣總工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雷衛忠介紹,全域試點以來,全縣技能等級認定人數突破700人,相當于過去幾年的總和。
這一變化,不僅讓企業嘗到了甜頭,更讓產業工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
政工校企共育,推動由“工”變“匠”
高質量的培訓和競賽,為產業工人鋪設一條從“工”到“匠”的成長快車道,助力他們“以技傍身”“破土冒尖”“增技增收”。
赤壁市作為全省首批技能素質提升試點,探索構建“政企校社”聯動培育體系:政府搭建平臺,企業定制課程,院校輸送人才,社會機構精準滴灌。
茶藝師舒江華的蛻變是這一機制的生動印證:通過赤壁市一片葉培訓學校的系統培訓,她從采茶女工成長為赤壁青磚茶文化“代言人”。
這樣的成長故事正不斷上演:去年以來,各試點組織職工技能培訓4748場次,覆蓋企業職工27.5萬人,較上年增長48.6%。
省總工會打造的“培養—評價—激勵”全鏈條機制,將“課堂搬進車間、考場設在產線、崗位變為階梯”,重塑產業工人成長生態。
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,國企引領“15條”、班組建設“12條”等措施落細到基層班組、落實到崗到人。
競賽成為技能提升的“催化劑”。全省雙“百千萬”勞動競賽吸引超800萬人次參與,4萬余名普通工人在競技中蛻變為高技能人才。
國網湖北電力的職工技能運動會,是這場轉型的微觀樣本。比賽項目庫從8項拓展至200項,覆蓋電網核心業務全領域。省勞模劉媛的進階之路極具說服力:入職6年率隊斬獲技能運動會團體一等獎,十年間帶領團隊研發30余項“電科技”,推動咸寧電網數字化轉型。“在生產一線,要以技服人。”劉媛始終銘記師傅的教誨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從生產線“螺絲釘”蛻變為創新鏈“驅動者”。
數據見證蛻變:2024年,全省產業工人共斬獲235項省科學技術項目獎。在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參與度高達89.02%。
“以多元化的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,鋪就產業工人成才‘星光大道’,讓產業工人站在時代舞臺中央綻放光芒。”省總工會負責人表示。
“新八級工”扎根落地,“技能飯”越吃越香
在興發集團最新公布的技能人才榜單上,15名首席技師與66名特級技師的姓名熠熠生輝。
作為全省20家試點企業之一,興發集團全面推行“新八級工”制度,實現技能等級與薪酬掛鉤。
“新八級工”是在初級、中級、高級、技師、高級技師“五級”技能等級基礎上,往下補設學徒工,往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,形成由學徒工、初級工、中級工、高級工、技師、高級技師、特級技師、首席技師構成的職業技能等級序列。
興發集團擁有職工1.4萬余人,獲得技能等級證書職工占比36.66%,遠超全省平均水平。
“工資每年都上漲,技能‘含金量’直接體現在工資單上,大伙兒鉆研技術的勁頭更足了!”興發集團機械設備維修技術骨干龔劍說。
他從普通技工成長為宜昌市技能大師,不僅年薪實現三級跳,更兩次獲得公司股權激勵。近年來,興發集團職工人均工資增長9.2%,技術和高技能人員工資增長16.8%。
這樣的創新正在全省范圍激發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
去年試點以來,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覆蓋規模以上企業1246家、職工21萬人,已建會百人以上企業覆蓋面達到83%,帶動全省80萬名產業工人實現薪酬待遇增長。
中鐵十一局、中鐵大橋局、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等企業明確規定,首席技師享受所在企業黨政副職薪酬待遇。
縱觀全省,從“能級工資”寫入集體合同,到技能津貼與股權激勵雙軌并行,一套“技高者多得,創新者多得”的現代工匠培育體系正漸次成型。
“我省創新構建‘卅’字形職業發展體系。”省總工會主要負責人闡釋道,“卅”字形從左至右的三條豎線,寓意企業中三支隊伍:左為技能崗,中為經營管理崗,右為專業技術崗。這三支力量既能在各自領域縱向攀升,亦能通過橫向流通實現跨領域成長。比如,特級技師等同正高職稱;首席技師享受副總待遇等。
“搭建多元化成才‘立交橋’,加快鍛造一支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,為支點建設注入澎湃動能。”省總工會主要負責人表示。
“過去干到高級工就到頭了,如今‘新八級工’讓我們更有獲得感了!我是‘產改’政策的直接受益者。”付旭東感慨道。
作為全國制造業版圖上的重要一極,湖北千萬產業工人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。
自2017年湖北率先在全國出臺省級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(以下簡稱“產改”)實施方案以來,這場關乎制造強省根基的攻堅戰已持續八年。
2024年3月,全省產改宜昌現場會召開,開啟深化產改新篇章。會上明確,選取17個產業工人集中的縣(市、區)和20家重點企業作為試點,用一年時間開展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提升試點,為全省“產改”探索新路徑。
改革的火花在車間一線迸發,產業工人加速蛻變成長。數據為證:過去一年,通過試點帶動全省新增技能人才近35萬人。
“唱響技能培訓和競賽、技能等級評定、能級工資集體協商‘三步曲’,提升技能培訓覆蓋率、技能等級認定率、能級工資協商覆蓋率‘三比率’,激發廣大產業工人建功立業的內生動力,為湖北支點建設提供堅實支撐。”省總工會主要負責人表示。
企業自評激活成長密碼,一紙證書不再山高水遠
去年以來,聚焦“51020”現代產業體系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,省總工會走訪多家省直廳局,深入基層和企業開展“解剖麻雀”式專項調研。
破局,從體制機制創新開始。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技能提升通道不暢、技能等級評定機構總量不足等堵點,省總工會聯合省人社廳,構建“工會+人社”協同機制,合力破解難題。
去年以來,新增116家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,發布50個緊缺工種目錄,17個試點地區率先建立“域內自主評定、域內一體通認、域內規范管理”新機制,讓技能人才在車間實現階梯式成長。
江陵縣,是全省17個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提升試點縣之一。短短一年,全縣具備技能等級自主認定資質的企業從3家增至16家,企業和職工雙雙受益。
走進華魯恒升(荊州)有限公司的培訓車間,鉗工向志強正專注操作設備。這名“00后”小伙畢業于四川輕化工大學,剛入職便趕上了公司組織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。
“過去考證要跨省奔波,如今車間就是考場!”他感慨道。
華魯恒升(荊州)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屬國資企業子公司,主要從事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生產。現有職工1500多人,其中技能人員占比超90%。過去,職工培訓和考試需要往返山東德州總部,耗時耗力,增加運營成本。
去年10月,在江陵縣總工會和縣人社局的指導下,企業成功獲得化工總控、鉗工、電工等7個工種的技能等級自主認定資質。
“把技能人才評價權交給企業,激發企業育才用才的內生動力。”江陵縣總工會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雷衛忠介紹,全域試點以來,全縣技能等級認定人數突破700人,相當于過去幾年的總和。
這一變化,不僅讓企業嘗到了甜頭,更讓產業工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
政工校企共育,推動由“工”變“匠”
高質量的培訓和競賽,為產業工人鋪設一條從“工”到“匠”的成長快車道,助力他們“以技傍身”“破土冒尖”“增技增收”。
赤壁市作為全省首批技能素質提升試點,探索構建“政企校社”聯動培育體系:政府搭建平臺,企業定制課程,院校輸送人才,社會機構精準滴灌。
茶藝師舒江華的蛻變是這一機制的生動印證:通過赤壁市一片葉培訓學校的系統培訓,她從采茶女工成長為赤壁青磚茶文化“代言人”。
這樣的成長故事正不斷上演:去年以來,各試點組織職工技能培訓4748場次,覆蓋企業職工27.5萬人,較上年增長48.6%。
省總工會打造的“培養—評價—激勵”全鏈條機制,將“課堂搬進車間、考場設在產線、崗位變為階梯”,重塑產業工人成長生態。
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,國企引領“15條”、班組建設“12條”等措施落細到基層班組、落實到崗到人。
競賽成為技能提升的“催化劑”。全省雙“百千萬”勞動競賽吸引超800萬人次參與,4萬余名普通工人在競技中蛻變為高技能人才。
國網湖北電力的職工技能運動會,是這場轉型的微觀樣本。比賽項目庫從8項拓展至200項,覆蓋電網核心業務全領域。省勞模劉媛的進階之路極具說服力:入職6年率隊斬獲技能運動會團體一等獎,十年間帶領團隊研發30余項“電科技”,推動咸寧電網數字化轉型。“在生產一線,要以技服人。”劉媛始終銘記師傅的教誨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從生產線“螺絲釘”蛻變為創新鏈“驅動者”。
數據見證蛻變:2024年,全省產業工人共斬獲235項省科學技術項目獎。在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參與度高達89.02%。
“以多元化的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,鋪就產業工人成才‘星光大道’,讓產業工人站在時代舞臺中央綻放光芒。”省總工會負責人表示。
“新八級工”扎根落地,“技能飯”越吃越香
在興發集團最新公布的技能人才榜單上,15名首席技師與66名特級技師的姓名熠熠生輝。
作為全省20家試點企業之一,興發集團全面推行“新八級工”制度,實現技能等級與薪酬掛鉤。
“新八級工”是在初級、中級、高級、技師、高級技師“五級”技能等級基礎上,往下補設學徒工,往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,形成由學徒工、初級工、中級工、高級工、技師、高級技師、特級技師、首席技師構成的職業技能等級序列。
興發集團擁有職工1.4萬余人,獲得技能等級證書職工占比36.66%,遠超全省平均水平。
“工資每年都上漲,技能‘含金量’直接體現在工資單上,大伙兒鉆研技術的勁頭更足了!”興發集團機械設備維修技術骨干龔劍說。
他從普通技工成長為宜昌市技能大師,不僅年薪實現三級跳,更兩次獲得公司股權激勵。近年來,興發集團職工人均工資增長9.2%,技術和高技能人員工資增長16.8%。
這樣的創新正在全省范圍激發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
去年試點以來,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覆蓋規模以上企業1246家、職工21萬人,已建會百人以上企業覆蓋面達到83%,帶動全省80萬名產業工人實現薪酬待遇增長。
中鐵十一局、中鐵大橋局、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等企業明確規定,首席技師享受所在企業黨政副職薪酬待遇。
縱觀全省,從“能級工資”寫入集體合同,到技能津貼與股權激勵雙軌并行,一套“技高者多得,創新者多得”的現代工匠培育體系正漸次成型。
“我省創新構建‘卅’字形職業發展體系。”省總工會主要負責人闡釋道,“卅”字形從左至右的三條豎線,寓意企業中三支隊伍:左為技能崗,中為經營管理崗,右為專業技術崗。這三支力量既能在各自領域縱向攀升,亦能通過橫向流通實現跨領域成長。比如,特級技師等同正高職稱;首席技師享受副總待遇等。
“搭建多元化成才‘立交橋’,加快鍛造一支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,為支點建設注入澎湃動能。”省總工會主要負責人表示。
2025-02-22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